四川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徐志福、李文学合著纪实报告文学《胶东烽火、光照千秋》
2021-01-08 10:44:54

四川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徐志福、李文学合著纪实报告文学

 

 

             胶东烽火、光照千秋

         ——谒访“胶东革命烈士陵园”纪实

 

  山东半岛的胶东地区是著名的抗战圣地,在这块三面环海的土地上,曾经历过一些彪炳史册的战斗。如滕县保卫战,血战台儿庄等,将别是这里由众多优秀的中华英雄儿女建立起来的最早抗日根据地,其伟烈丰功, 给抗战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怀着崇敬仰慕之情,我们四川省政府文史研究馆抗战文化考察团一行来到烟台,第一站就是谒访地处烟台栖霞市的“胶东革命烈士陵园”。

  一座独特的历史悠久的烈士陵园

  胶东革命烈士陵园坐落在号称胶东屋脊的栖霞市牙山南麓的英灵山上,海拔3106米,占地面积760亩。陵园依山形而建,整体布局呈“中”字形。两旁对称种植的松柏,整齐肃穆,排列有序。三百一十一处馆塔、墓碑、亭坊建造其间,树木花草,青松翠柏覆盖着陵园百分九十以上的土地。

  陵园讲解员给我们考察团一行介绍了此园建造历史,更让人钦佩不已。那是1945年初,处于四面被敌人包围的抗日根据地的胶东地区,其有关单位,包括中共胶东区党委、胶东区临时参议会 、胶东区行政公署、胶东区司令部、胶东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等共同倡议,为纪念八年抗日战争中牺牲在胶东土地上的二万零八百五十名烈士修建一座陵园和纪念塔。倡议一出,得到了军民积极拥护,纷纷捐款、捐地、捐粮、献工。1945年5月1日开始施工,同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之时,主体工程胜利建成。同年11月7日举行落成典礼,有10万党政和社会各界军民参加了公祭仪式,并将灵山改为英灵山。从此,一座塔身高九丈九尺的“胶东抗日烈士纪念塔”就矗立在巍峨的英灵山巅,向世人诉说着两万多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中华儿女的英勇故事。它所凝成的民族精神像熊熊燃烧的火炬,光照千秋。

  这座陵园是我国建园最早、规模最大的抗日烈士陵园之一,是国家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之一。

  

  挥戈驱熊罴 功德垂丰碑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在参观烈士陵园纪念堂之后,我们沿着70度陡坡,顺着775级台阶拾级而上,向烈士陵园山顶进发。眼前的英灵山上一块块墓碑,一尊尊雕塑,一座座亭塔,仿佛都萦绕着抗日烈士的忠魂,雋刻着抗日救亡、血与火的壮烈华章。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7年7月,日寇侵占青岛。1938年3月,烟台沦陷,胶东半岛很快遭到日寇铁蹄践踏。野蛮的侵略激起了胶东人民上的强烈反抗,仇恨、血泪、誓言、、、、汇成“驱逐日寇,还我河山”的巨大洪流,在胶东半岛上澎拜、怒吼、奔腾。在这块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土地上,迅速燃起抗击日寇侵略的熊熊烈火。

  1937年12月24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山东文登县天福山爆发了抗日武装起义,由20多人组成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大队宣告成立。从此抗日武装像雨后春笋般的在胶东土地上蓬勃发展起来,到1938年春,这支抗日武装发展到了八千余人。短短几个月,这支队伍在胶东地区建立了蓬黄掖、大泽山、艾崮山,昆嵛山等四个大抗日根据地,将东西南北中五个解放区联成一片。

  1938年9月18日,第三军奉命改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在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的统一指挥下,坚持胶东抗战。到1940年,已发展到拥用两个师、两个予备队和海上支队的武装力量。根据地民兵发展到22万多人,自卫团发展到8万余人。在抗击日寇的斗争中,创造了各种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著名的麻雀战、地雷战、袭扰战、游击战就是从这里创造出来的。

  八年来,胶东抗日武装同人民一道,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积极开展了艰苦的“反蚕食、反扫荡、 反封锁、反投降”斗争,抗日烽火在胶东各地迅猛地燃烧起来。

  八年抗战中,胶东根据地人民配合胶东抗日部队共作战7590次,攻克日伪据点425处,毙伤俘日、伪军134万余人,并缴获了大量的日军各种武器,装备。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而驻山东日军却拒绝向八路军投降。胶东人民在八路军领导下开始全面大反攻,经过一个多月的激烈战斗,先后收复了威海卫、烟台和青岛城外大片土地,建立起人民政权,为八路军进军东北起到重要作用。

  在八年抗战中,胶东地区广大人民在中共领导下,舍死忘生,浴血奋战,为胶东乃至全国的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有二万零八百五十名抗日中华儿女牺牲在这块红色土地上。而被日寇无辜杀害的胶东百姓就无法统计了。

  在牺牲的烈士中有山东军区一级战斗英雄任常伦,地雷战爆炸英雄王克山,山东军分区参谋长夏侯民,胶东行政公署主任王文,胶东抗日自卫团总指挥于克恭等。特别是被称为铁汉的山东抗日第三军创始人、天福山武装起义组织者之一的理琪同志,更是位传奇英雄。他曾在敌人监狱里写下著名的“铁窗诗”:

     “铁躯铁棂披铁索,铁棂铁索奈我何?

      铁骨铮铮铁骨断,铁窗展翅铁窗破。

      铁人铁肩负道义,铁臂挥刀斩恶魔。

      铁流汇成铁长城,铁血装点锦山河。”

  这位号称铁汉子的中共胶东特委书记,铁肩担道义,铁足踏征程,长途爬涉,三下胶东,为建立第三军立下了汗马功劳。在1938年2月的一次战斗中,他连中三弹,三弹透腹,倒于血泊中,时年仅30岁。解放后,郭沫若曾参观了胶东烈士陵园,看了理琪同志的英雄事迹,情不自禁写诗赞道:

     “天福英雄是理琪,献身革命国忘私。

      当年猛打雷神庙,今日高标星宿旗。

      万代春风吹海隅,一方化雨仰宗师。

      文登多少佳儿女,接力还须步伐齐。”

  

  胶东抗日根据地 培养大批革命人

  

  胶东抗日根据地,造就和培养了一大批革命人才,他们在硝烟烽火中得到锤炼、成长,有的成为国家杰出的军事领导人,如许世友和迟浩田(军委副主席)。

有的成为中央军事院馆的领导人,如原中共胶东区委书记林浩,曾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院长。原胶东军区负责人之一的刘汉,曾担任原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长。原胶东军区司令员贾若瑜,四川合江人,早年在川南一带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抗日战争期间被 派到山东从事抗日根据地建设,他和山东战友一道,为胶东的抗战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解放后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副院长,同刘伯承院长一起,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调研结束语

  

  在烈士陵园,我们四川省政府文史馆抗战文化考察团一行向抗日烈士纪念塔敬献了花圈,表达我们的哀思。

  这哀思如那满山遍野的松涛,跌岩起伏,连绵不绝。

  这哀思似那潺潺的溪水,无声无名穿越时空。

  历史无言,精神不朽。七十年来,抗日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尽,但英灵山的忠魂仍激励着后人,“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为民族的振兴而奋发奋强。

烈士陵园的纪念堂中展示的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动人故事,昭示着华夏儿女崇高的理想和人生追求,诠释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爱国情操。烈士走了,精神活着,像丰碑永远屹立在我们心中。

结束调研,感慨万千,让我们用一首诗表达对为国捐驱的烈士们的纪念:

  日寇凶残类虎狼,英雄热血洒战场。

  捐躯报国千秋颂,永树丰碑万代芳。